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功能是否越来越健全?城市的GDP在不断增长,城市中的人生活质量是否也在提高、幸福指数是否也在攀升?当堵车越来越严重,交通越来越臃肿时,人们是否想过另外一种生活,是否想过要遁出尾气弥漫、沙尘飘荡的闹市,寻得一方清净之地,既可以享受到都市的便利与畅达,又拥有乡村的宁静与安适?这样的田园城市是不是空中楼阁、无迹可循?其实,田园城市不是梦,它就在我们身边,当把视线和目光投向郑西、将脚步驻足在洞林湖畔,你会惊喜地发现——梦想已经照进现实。
郊区化居住、组团式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世纪中叶,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人类社会的物质资源得到了极大丰富。然而与此相关,环境被极度污染、资源极大消耗、城市大规模扩张,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环境恶化等“大城市病”越来越突出。为了应对这种弊端,一些较为富裕的阶层开始迁往郊区,他们白天到市中心区上班,晚上回郊区休息居住,随之在发达国家兴起了在郊区居住的热潮,即人口居住的郊区化。随着郊区居住人数的增多,郊区的工业、商业、医疗、交通等中条件和配套设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和提高。尤其是汽车社会的来临,为人们的出行提提供了便利,郊区的距离不再是制约人们生活的因素,相反,郊区的美好环境吸引了更多的人前往。郊区逐渐成为大多数人工作、生活和居住的重要场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城市过大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利于促使城市产业、部门在地域空间范围内的协调布局,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
在郊区化居住的同时,城市发展的模式也有所改变。先前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大多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一环、二环、三环……辐射状向外扩充,这被形象地称之为“摊大饼”,城市虽然“摊”出了规模,但是也“摊”出了问题。大量的资源聚集在中心城区,造成资源过分集中、分配不均,人群过分密集、人流量增大,中心城区的交通、环境、医疗、教育等配套资源压力过大、进而短缺,而在如此境遇之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必然会出现下降趋势。
风景如画的国外田园城市
有没有一种模式来改变这种“摊大饼”摊出的窘迫局面?国外的城市发展或许有所启发。比如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作为世界上园林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城市与蓝天、鲜花、白云、绿树等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建筑掩映在森林与湖泊之中,宽大的街路两旁是三排并列的观赏林木,地毯般的草坪严密地遮盖着每一块空地。居民区内只设绿荫蔽天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不许机动车辆进入;郊区有大片的森林,是市民假日野餐、露营的佳境。这里没有大都市中比比皆是的摩天大楼、广厦万间、“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熙熙攘攘,没有过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市中心和郊区浑然一体,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城市的不同区域根据其自身的特征和资源优势,分别给予不同的定位,承担不同的功能,构成不同的“组团”。这样一来,组团发展就避免了城市摊大饼式的单极化扩张造成的“大城市病”,又有利于形成以各组团相互协调为特征的区域互补,从而实现城市结构效率的最大化。组团发展因此成为城市规划和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如果以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作为参照,我们会发现《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刚要》所提出的郑州都市区“组团式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既借鉴了国外的成功经验,又切合郑州发展实际,既高瞻远瞩,又超前而富于新意;既大处着眼,又具体而微。《纲要》指出郑州都市区以组团发展、产城互动、复合型、生态型为发展路径,辐射带动其他区域快速发展,促进各功能区间相互联系与协作。这既契合城市发展规律,又烙上了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田园城市,都市人居住的终极梦想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说。但是城市盲目地扩张,已经背离了城市存在的初衷,在城市中,人们虽然享有了众多的资源,但却是以生活质量的下降、生活成本的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大为代价的;换言之,在很大程度上,现在的城市并未给居住者提供美好的生活。
田园城市创始人——埃比尼泽•霍华德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就开始了对城市弊病的反思,并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以田园城市的理念来革新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为此,霍华德专门写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霍华德畅想,城市不再是一张无限摊大的钢筋水泥饼,而是被绿带环绕的没有烟尘的小城市群;城市的道路上不再是拥挤不堪车流人流,而是绿意盎然的林荫大道;城市与乡村之间有便捷的穿越在田园景致上的道路,到时,人们既能享受田园生活的舒适、悠闲,又拥有城市的快捷与便利。霍华德还在英国伦敦郊区的莱奇沃斯和韦林建立了两座田园城市进行实践。以莱奇沃斯为例,其城市规划人口为33000人,规划面积约15平方公里,其中5平方公里为城市建设用地,10平方公里为环城绿地与农业用地,综合容积率仅为0.33。其中,工厂区的选址综合考虑了当地的水源、风向和交通条件,商业区和学校等服务设施位于居民区内或附近,体现了“邻里单位”思想的早期萌芽。规划还预留了许多建设用地以备城市日后发展的需要,整体规划主旨体现出城乡结合、平衡、和谐、自足的田园城市规划理念。
就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以及实践,可以总结出田园城市的几大核心要素:第一,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一般至少在5000亩以上(以莱奇沃斯和韦林为例)才能产生规模效应;第二,交通要十分通达便利,以满足常住人口的出入;第三,要有山水资源,为常住人口提供日常生活资料、确保优质的环境质量;第四,配套必须齐全,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等,形成完备的生活区。这几大要素缺一不可,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田园城市的肌理。
由于田园城市的理念符合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契合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终极居住理想,最终成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潮流,从其诞生起就不仅仅是一种梦想和乌托邦,而且很快成为美好生活的代名词。
惟有郑西地脉,适宜田园城市
“在郑州,惟有郑西适合建造田园城市。”在刚刚落下大幕的“2012郑西发展高峰论坛”上,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一语中的。在论坛现场,他饶有兴致地指出了郑西的众多资源:郑西是郑州的工业产业基地,有民众的经济实力支持,有四通五达的交通网络,有独具特色的山水林木生态环境。郑州西部主要是浅山丘陵,荒沟、荒坡居多,对它们稍加平整,建城市、建商店,建学校、建医院最适合不过,甚至比平地还因地制宜,这样的地质地貌高低不平,错落有致,建设田园城市,简直是天赐之地。现在我们要建设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要走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的路子,要节约耕地,节约平原,保持我们的耕地红线,更应该充分认识到郑西的区域价值,郑西的城市价值、郑西的发展价值。
郑西所具有的这些优势正可谓是得天独厚,无可比拟。正因为此,刘道兴先生站在专家决策的高度,大声疾呼,强烈建议:“郑州西区的发展一定要定位于建设宜居城市,建设田园城市,一定要高度重视郑州,特别是大西南方向千山丘陵、荒沟、荒坡的资源价值。这才是郑州今后几十年、几百年应该着力发展的空间所在。”
助推郑西崛起的宜居健康城的规划,融郑西独具的山水资源,得力于政策的高屋建瓴、专家的凝智聚光、企业的身体力行,一座宜居宜商宜农宜教宜游宜业的田园城市必将在郑西拔地而起,引领郑州人居新潮流。
洞林湖•新田城,让田园城市的梦想照进现实
洞林湖·新田城鸟瞰
坐落于郑西,紧邻西南绕城高速、郑少高速,隶属于宜居健康城东南组团,作为起步区之作,洞林湖•新田城以其7平方公里的恢宏气魄、山水独具的生态资源、六大业态的完备荟萃、便捷发达的交通网络,经过6年时间的潜心打造,构建出一座生态田园城市。在规划理念上,洞林湖•新田城深得霍华德“田园城市”理念的真谛,同时借鉴堪培拉、新加坡等国际城市的布局经验,融合众多国际城市的优秀元素,配备居住、教育、商业、农业、医疗、旅游度假等,让都市人田园居住的梦想照进现实。
“美是生活”,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如今,在郑西,在洞林湖•新田城,人应当享有的美好生活正翩然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