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篇(上)
走出郑州看全国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成都有着2300多年的建城史,其名取自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简称“蓉”,别称“锦城”、“锦官城”。相对北京的王气、上海的繁华、西安的厚重、广州的热烈,成都“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是一座真正平民的城市,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2009年,成都首次在国内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一个天人合一、城乡一体、令人神往的梦想家园渐次展开了如诗画卷。
全力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这是每个人的梦想。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21世纪将会有两件大事影响人类的进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在新时期如何定位城市发展目标,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都,这座历来善于创新的城市,在探寻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再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第一个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于2009年年底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欲从中探寻一条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的城市化路径。
(田园城市(GardenCity)一词源于西方,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首次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目的是建设一个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避免“城市病”的发生,使人们更好地在其中工作生活。田园城市理论的核心就是城乡一体。
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更加丰富:一是在功能定位上,不但是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而且是国际性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二是在城市形态和发展水平上,是超大型、现代化的城市,同时也是符合田园城市理想、统筹城乡发展的田园城市。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是“人在园中”,二三圈层是“城在园中”,中心城区是“园在城中”,把城市和农村两者的优点都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三是在城市等级上,先努力成为国内一线城市,继而进入世界级城市的行列。第一步用5至8年,建成“新三最”城市;第二步是用2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争取进入世界三级城市行列;第三步是用30至50年基本建成世界城市,争取进入世界二级城市行列。
中国社科院专家倪鹏飞曾表示,成都市提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新设想,对于全国甚至全世界而言,都是开辟了一条通向人与自然和谐科学发展道路的有益尝试。“田园城市”不仅将为全体市民带来更全面的福利,同时也将提升城市的功能、生态文明建设,扩展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高起点规划 城乡一体 规划下乡
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改变了过去“规划不下乡”的传统,强力推进规划向乡镇和村社延伸,变单纯的城市规划为城乡规划,最终形成“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整体风貌。从2003年以前单一的城市规划,到后来的城乡规划和全域成都规划,再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成都的规划理念产生了三次跃升。
规划原则是:布局组团化、产业高端化、建设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人性化、环境田园化、风貌多样化、交通网络化、配套标准化,总体目标是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乡空间布局和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结构。成都构建了1个主要中心城市、1个次级中心城市(天府新区)、14个中等城市、34个小城市、约150个小城镇、4000~6000个农村新型社区的市域城镇体系。这些组团依靠快捷的轨道交通、高速路、快速路为主体的道路体系串联起来,村镇规划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都专门制定了小城镇和乡镇规划技术导则,核心就是因地制宜,与自然的山水环境相融合,打造具有成都特色的小城镇。
功能区带动 典型示范 稳步推进
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分为四大总体功能区:一是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即龙门山生态带和龙泉山生态带;二是优化型发展区,即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协调发展的区域,充分体现“城在田中”;三是扩展型发展区,是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区域,充分体现“城田相融”;四是提升型发展区,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区域,充分体现“园在城中”。
同时,在市一级确定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即天府新城包括含高新技术产业区、金融总部商务区,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服务功能区,“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新能源产业功能区,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产业功能区,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区。这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带动县级战略功能区发展,以此构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
进一步强化示范建设典型的带动性,为全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提供新鲜经验和案例借鉴。
2010年以来,全市确定了100个统筹城乡发展综合示范项目和11条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2011年,全市又确定郫县、新津县、温江区、都江堰等4个区(市)县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整体推进示范县(区、市),同时确定了24个整镇推进示范镇(乡、街道)。 11条示范线将有如珍珠项链,串起了全域成都的城市、乡镇、村庄,串起高楼大厦、田地、山林,体现新型城乡形态的本质特征。宽敞平整的柏油路依着山势逶迤延伸,纵横交错的田埂、蜿蜒流淌的河水、黛青色的山峦起伏,更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欧式风情小镇……如今,作为光华大道—成温邛高速—大双路示范线中的一段,成效初现的“安西走廊”已是一路田园美景。
生态与产业并重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基石。
既要真金白银,更要青山绿水。成都的建设用地在整个市域范围只有20%左右, 80%是山水田林。即使在成都中心城区600平方公里面积中,也保留1/3即198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它与各类现代建筑“唇齿相依”,相互辉映,形成了美丽的“园在城中”之景。这些绿地环抱着一个个小组团,防止 “摊大饼”式的城市“肥胖病”。目前规划的198地区生态设施的建设已经形成。另外,成都还提出中心城区 “500米见绿”的目标,通过大大小小的公园形成生态体系,改善和提升中心城的人居环境和市民的生活品质。
绿道建设是成都生态建设的一大重点。绿道缘自发达国家,它是一种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绿色空间通道。2010年8月,成都全面启动了九大主题的健康绿道体系建设,现在已建成绿道示范段167公里。成都绿道把水系、山体、风景名胜区、城市绿地、田园林盘以及历史文化古迹等自然和人文资源连接起来,集生态保护、体育运动、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等为一体,供城乡居民、游客步行和骑游。位于成青旅游通道示范线上的温江区万春、寿安绿道,已经成为大量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的天堂。按照成都市绿道建设规划,今年还将新建800多公里绿道,届时将形成总长度1100公里左右的“绿网”。
从今年开始,成都将全力推进城乡统一户籍居民自由迁徙改革,基本建立以实际居住地为基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全面消除户籍歧视,切实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亚里斯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成都正在把这一美好愿望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