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的冬天
作者:韩振霞 时间:2016-01-28 点击:2522次

   若说一年四季中最不招人待见的,便是这寒冷的冬季了。北方冬季的严寒,干燥,再加上近几年日益严重的雾霾,时时都会有让人想要逃离的感觉。在我们的记忆中,同样的季节,二三十年前的冬天有着凛冽的北风,厚厚的大雪,有雾,那时不知霾为何物,有蓝蓝的天空,和煦的阳光,还有亲切热情的家乡人,每每忆起,总是会温暖着我们那颗日益沧桑的心。   

    冬天没有农活,但勤快的庄稼人从来都不会让双手闲下来。附近几个村的婶子大娘们开始纳着鞋底串门,说着东家长李家短。大伯叔叔们就聚在一起喝茶喝酒打扑克,等着每年冬季的挑河(挑河,就是每村要出壮劳力去离家一二百里地的河里去清理淤泥)。我们村在附近小有名气,是因为全村那时都有一半的人家在做生意。去河北唐山拉苇子,就是咱们平时说的芦苇。

像父亲叔叔大伯这样的一家之主,刚开始都是赶着小毛驴,去河北唐山,来回一次最少要二十天左右。拉回来一车,捆好,再拉到集市上去卖。再后来是三四个人合包一辆大卡车,一周左右就能回来。小孩子最高兴的事,就是每家的爸爸回来的时候,都会给孩子带一些平时不舍得买的核桃葡萄干,我们互相交换着吃,常问着谁的爸爸回家没。经济实力雄厚的会自己包一辆车,雇上两个人同去。

男主人在做生意,女主人当然也就闲不下来。芦苇拉回来要重新捆扎,长的短的分门别类的捆好排整齐,这样才能卖个好价钱。买卖芦苇并不是每个集市都能交易,只有规摸稍大的才会有芦苇早市。每到赶集的那一天,两点多起床,三点多就要出发,几十里的路小毛驴要走三个多小时,后来家家都换了骡子,个子高跑的快,两个小时就可以到,再慢慢的有了拖拉机,三轮车。

不过后来开始时兴起了打工,盖房子也不再用芦苇。那时候全村靠着芦苇生意盖起了一排排的红瓦房,供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学生。农村人挣了钱不舍得吃穿,全是攒钱给儿子盖房子娶媳妇,或者供爱学习的孩子读书上大学。

大人有大人的营生,我们小孩子也有自己的活要干。像姐姐这样十几岁初中毕业后呆在家的女孩子,就在家给药厂糊纸盒,我们这些小不点就帮着做前期工作,把小圆纸片盖好。那时候全村没有几家有电视的,等到周六周日,其他孩子都跑去看《霍元甲》《射雕英雄传》,而我只能在家糊纸盒,等到周一上学的时候再听同学们的精彩解说。

年轻人辛勤劳作,老年人才可以安享晚年。几位八九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经常坐在房前屋后的麦秸垛旁,闲聊着家常,一起晒着太阳。那时的冬天虽冷,但太阳却也是着实的温暖,每个村子上都会有几位九十多岁的老寿星。小孩子放学后,也都会牵着自家的小狗,跟小伙伴们在草垛上追逐打闹,没人会在意衣服是不是脏了,即便是头上沾满了干草,也没有人会在意。

进了腊月,年关就近了,喝了腊八粥,再过了二十三小年,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包饺子。赶集也能买到韭菜,价格贵的吓人,会过日子的女主人才不会去买。一棵棵的大白菜,就是所有人的最爱。春节前的这两天,蒸馒头,炸带鱼,炸鸡块,炸丸子。馒头蒸了一锅又一锅,正月十五前半个月的主食都要准备好。鸡鸭鱼肉这等奢侈美食,也只有在过年的这段时间,才能尽情的吃个够。

大年初一拜年,不光是给父母,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大伯大妈们,那时隆重的差不多是全村大拜年,从村东到村西,村南方到村北头,叔叔伯伯领着哥哥弟弟们,一二十个一大家的人聚一起给长辈拜年,真叫一个热闹,年味十足。

吃完大年初一的饺子,初二就要开始走亲戚。初二去姑姑家,初三闺女回娘家,初四去姥姥家,初五上坟,初六会朋友。接下来的节日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元宵节一过,新年算是过完了。天一暖和,便开始给小麦浇水,一年的忙碌又要开始了。

    小时候最难忘的的冬日场景,是那一排排的红瓦房里升起的缕缕炊烟,那一堆堆的麦秸垛旁传出来的小孩子的欢快笑声,一棵棵挺拔的白杨树,陪着蓝蓝的天空,暖暖的太阳,还有那些勤快朴实的家乡人,春节时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还有即便是在农村也看不到的热热闹闹的大拜年。回老家即是度假,小时候盼着去远方,长大去了远方又想要走遍天涯海角,到了最后才发现哪里都不如自己家乡好。

 

版权所有:新田置业      2016-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1018423号